《如何讲好一堂课》笔记
[字体·小·中·大]这是在网盘里无意间发现的课程,碰巧近期也打算提高下个人综合能力,于是花了一天多学习了下,总体还不错(挺受益),虽然讲的是“如何讲好一堂课”,但对于日常沟通表达也是适用的,单从信息传达效率的角度讲,“讲课”这种形式更加科学、高效。课程不错,收获颇丰,但我学完后还没来得及实践,只匆匆记下了些要点,留作日后复习回顾。
(题外话)通过学习这个课程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个优秀老师(具备丰富教学经验 & 专业知识 & Passion )能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,他们除了“传道、授业”还能以恰当的方式“解惑”,他们行胜于言,有热情,能够在细节之处打动学生。回顾我的学生时代,有几位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,他们是:倪海武老师、侯春芳老师、牛兴丽老师、李学勇老师。
一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底层逻辑
1.1 关注环节
以学生作为中心,需要核心关注的四个环节。即如何让学生:
- 愿意听讲;
- 牢固记忆;
- 容易理解;
- 高效训练。
目的和手段,目的只有一个而手段有很多,随着时间迁移,目的几乎不变,手段经常变化(常思常新)。
“短逻辑”,大多数在学习的时候坚持不到最后的原因是短逻辑拉的太长,学生长时间没有得到反馈和刺激逐渐丧失兴趣,进而放弃。
“所有的紧张和不自信,都是源于(所讲知识的)不熟练”
1.2 训练方法
针对不熟练的训练方法:
- 逐字稿,把要讲的内容写下来 -> 大框架
- 听录音,录完自己听 -> 解决口头禅 -> 表达干净、利索
- 磨预演,自己给自己讲课 -> 控时间
- 勤复盘,每次讲完课后发现问题,改正不足 -> 抓亮点
表达能力优秀的特征:
- 没有什么太多的废话/无用字眼
- 口头禅基本上被砍的一干二净
二、如何准备课程内容与素材
总体思路是:日积月累、因时而异、常思常新。
2.1 此阶段目的是
激发受众听讲的意愿和动力,通过形象化降低理解的难度和门槛。
2.2 备课的基本原则与方向
- 主体(受众)目标
- 受众群众分析,通过展示让哪些听众接收到哪些信息、获得哪些能力
- 关注点:
- 上级汇报:进展、困难、所需资源;
- 平级沟通:诉求、卡点、协作边;
- 下级分享:痛点、目标、利益发展。
- 知识容量
- 了解用户的最近发展区,基于受众现有知识水平一点一点往前迈进。—— 因材施教、因人而异
- 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;知识的准备需要遵循这样的逻辑与原理。
- 通过模仿示范、列举实例、启发式提问、集体活动等,不断扩展知识舒适区的内容。—— 因材施教、循循善诱
- 干湿比例:
- 实施手段:适当幽默调侃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或课间休息
- 如何把握度?原则:能够抓住注意力的前提下,短则/湿货越少越好。
- 顺序结构:导讲复测
最近发展区理论 —— 维果斯基(Lev Vygotsky)
注意课程中:
- 指出:指出要点
- 示范:让受众看到样子
- 实践:让受众结合理论要点进行实践
最终目的:帮助受众群体从下限达到上限,不断突破。—— 以学生为中心,让学生掌握知识、改变行为。
三、如何设计课程结构与逻辑
所有的课程,最重要的目标不讲了什么,而是你的听众学到了什么,受众听到的、学到的取决于内容准备了什么,内容的展现形态和结构是什么。
3.1 课程结构
最简单的展示/沟通结构是:总分总。
- 总:给课程目标定基调。核心线索,核心目标。没有一个目标课堂所有点就会变得非常发散。
- 分:逐级展开、加数字强提醒;
- 总:总结提炼、核对重要信息。
沟通要点:
逻辑能够带来效率。
- 沟通问题要及时、直接、有效。
-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、触及本质、直击核心诉求。
- 讨论解决方案是充分信任、不提假设不可控因素
- 回应解决方案要干脆利索、阐明后果。
- 对事不对人,沟通不带抱怨情绪。
3.2 展示逻辑
标准课程/展示 MVP 的基础展示逻辑:
- 导:导入,可以通过回顾、故事、场景、话术导入课程内容。导入的目的是让听众进入一种场域与状态。
- 讲:取舍、详略、顺序。
- 取舍取决于总分总结构里“总”的核心目标;
- 详略分配考虑重难点,重难点详讲,其他略讲;
- 内容组织顺序,最常见的顺序是从“舒适区”到“最近发展区”,也可以反过来,先抛出难点再引导回舒适区。
- 复:复习(学生),重复/回顾难点(讲师)
- 测
四、如何包装课程形式与呈现
4.1 语言包装
Language is power. 语言就是力量。
- 语言输出
- 展现细节:对于阐述的内容进行无比细致的阐述和分析。细节决定成败,细节会打动人心
- 表达感性:表达感性是就是将自己对这件事/内容的感情合理地表达出来,进而影响受众。
- 构建冲突: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冲突,也可能是认为制造的冲突;可能是结构性的矛盾,也可能是一些组织结构上的问题,亦或一些知识本身存在的制约。
- 提炼升华:对于所讲的内容能不能有超脱出这个知识本身更高层次的道理出来。
- 情感输出:就是真实把情感爆发在最有力量的语言上去。
- 例如:不解释。降低智商差,将情感注入到不需要理解的语言上,例如:滚。语言上走极端 —— 极端表达带来极端的效果
- 情感输出是带有目的,不是情感宣泄。
- 逻辑输出:即所讲的内容有分类、定义、推理、论证等语言表达逻辑。
- 行为输出:明确指令输出、课堂控制行为,还有结果公示、监督反馈、查漏补缺。通过语言输出来指导听众输入,(影响到受众的行为,例如受众欢呼、鼓掌等)
4.2 语言呈现
前两点为基础,后两点进阶。
- 解释力 —— 精准。
- 陈述力 —— 精炼。
- 感染力 —— 精彩。
- 说服力 —— 精妙。
呈现的极致:煽动力
4.3 幽默元素设计理论
- 形式 —— 夸张呈现
- 内容 —— 出乎意料
4.4 互动
在课程结束或开始时设计与受众群体互动。
五、还原一个真实的课堂:教学七步法
5.1 教学七步法
每一步都有一个小目标/要达成的效果
- 进门测:发现学生的问题、刺激学生的意愿;通过考试发现学生的问题,发现下限,找到上限。
- 授新课:激发兴趣、传授知识、落实行为。
- 课堂落实:讲练结合,形式多元化。
- 查漏补缺:别人的舒适区是他的焦虑区。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学生定制一些联系
- 出门测
- 课后落实:强化知识、巩固方法、掌握应用。
- 结果公示:监督鼓励、告知方法、正向反馈。
只要是手段/方法,就存在比当前更优的,而目的只有一个,永远不会变。
5.2 解决学生的问题
- 意愿层面:成就感、激励 —— 游戏。
- 意识层面:不提类型的知识所需具备的熟练度有不同的要求
- 方法层面:信息提炼、口诀、正反举例…
- 行为层面:落实跟盯、效果反馈。
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、定制化的(千人千面),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。
六、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与优秀课堂的标准
6.1 教学基本环节
- 备课
- 备教材
- 备学生,学生的上下限。
- 备教法
- 上课
- 根据课程目标分类:传授新知识、巩固新知识、培养技能技巧课、检查知识课
- 作业布置与批改:因人而异,因时制宜
- 课外辅导:提高上限,补齐下限。
-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:考核结果和标准。没有评价标准的考核最终都会流于形式
6.2 一堂好课的定义与标准
- 目标明确:使-动表达,使学生掌握 xxx 的应用
- 重点突出
- 内容正确
- 方法得当:通俗易懂,简单得当。普适的方法与特定场景的方法的权衡。
- 表达清晰:打磨语言、逻辑推进
- 组织严密:课程节奏控制合理、张弛有度。最理想的情况是听的轻松愉快又学到的知识。
- 气氛热烈:充分调动积极性,形式多变。
七、教学与备课进阶过程:七步迭代法打磨课程
备课:备教材、备学生、备教法
7.1 打磨思路
如果将备课分成广义和狭义,那么:
狭义课程资源:能够形成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,知识、案例、实验、考题。
广义课程资源: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。例如:视频、动画、科普、新闻。
案例/资源是否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? —— 常思常新
课程内容顺序:知识点衔接过渡。 —— 所练即所讲,所讲即所练。
7.2 一堂好课打磨的过程
- 发现问题:听众中心、自我归因 —— “我这个地方有讲明白吗”,而不是“你听明白了吗”
- 设定主题:设定目标,没有目标就会无的放矢
- 分析现状:独立思考(深入挖掘原因,不要听信感觉或经验)、深入挖掘
- 探究原因
- 确立方案
- 实施方案:落实操作,注重细节
- 确认效果:根据设置的目标检验效果
八、如何设计课程亮点与互动:锁定学生的注意力
亮点: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,听完之后觉得有所成长、收获。
8.1 增加课程亮点的一些方法
- 生动形象的例子:运用生活中的例子
- 带有幽默感的调侃语言
- 直击要点的顿悟理解
- 将抽象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
- 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
- 高效解决问题的步骤口诀
8.2 课堂互动与提问设计的一些方法
最有效的互动方式是提问
- 找准提问设计的切入点
- 新旧知识链接点
- 教学环节关键点
- 学生普遍疑点
- 围绕目标设计提问线索链
- 区分类别
- 按类提问
- 逻辑排列
- 根据互动反馈延伸问题面
- 发散思维
- 结合考点
- 回归实际
8.3 以学生为中心,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
教学最终的结果是希望学生能够自我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。 —— 终身学习能力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
三种习惯:
- 课前预习习惯
- 核心是强化成就感、降低挫败感(学生)。
- 课上思考习惯
- 主动引导、闭合互动提问。
- 课后复习习惯
- 强化知识掌握与应用。
三种能力:
- 专注力:设定小闭环目标,逐步达成
- 自驱力:不断激发学习意愿、自我驱动
- 规划力:合理利用课前、课中、课后时间、提高效率
九、其他
- 资源《如何讲好一堂课》 https://time.geekbang.org/course/intro/1000854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