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如何讲好一堂课》笔记

[字体···]

这是在网盘里无意间发现的课程,碰巧近期也打算提高下个人综合能力,于是花了一天多学习了下,总体还不错(挺受益),虽然讲的是“如何讲好一堂课”,但对于日常沟通表达也是适用的,单从信息传达效率的角度讲,“讲课”这种形式更加科学、高效。课程不错,收获颇丰,但我学完后还没来得及实践,只匆匆记下了些要点,留作日后复习回顾。

(题外话)通过学习这个课程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个优秀老师(具备丰富教学经验 & 专业知识 & Passion )能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,他们除了“传道、授业”还能以恰当的方式“解惑”,他们行胜于言,有热情,能够在细节之处打动学生。回顾我的学生时代,有几位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,他们是:倪海武老师、侯春芳老师、牛兴丽老师、李学勇老师。


一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底层逻辑

1.1 关注环节

以学生作为中心,需要核心关注的四个环节。即如何让学生:

  • 愿意听讲;
  • 牢固记忆;
  • 容易理解;
  • 高效训练。

目的和手段,目的只有一个而手段有很多,随着时间迁移,目的几乎不变,手段经常变化(常思常新)。

“短逻辑”,大多数在学习的时候坚持不到最后的原因是短逻辑拉的太长,学生长时间没有得到反馈和刺激逐渐丧失兴趣,进而放弃。

“所有的紧张和不自信,都是源于(所讲知识的)不熟练

1.2 训练方法

针对不熟练的训练方法:

  • 逐字稿,把要讲的内容写下来 -> 大框架
  • 听录音,录完自己听 -> 解决口头禅 -> 表达干净、利索
  • 磨预演,自己给自己讲课 -> 控时间
  • 勤复盘,每次讲完课后发现问题,改正不足 -> 抓亮点

表达能力优秀的特征:

  • 没有什么太多的废话/无用字眼
  • 口头禅基本上被砍的一干二净

二、如何准备课程内容与素材

总体思路是:日积月累、因时而异、常思常新。

2.1 此阶段目的是

激发受众听讲的意愿和动力,通过形象化降低理解的难度和门槛。

2.2 备课的基本原则与方向

  1. 主体(受众)目标
    1. 受众群众分析,通过展示让哪些听众接收到哪些信息、获得哪些能力
    2. 关注点:
      1. 上级汇报:进展、困难、所需资源;
      2. 平级沟通:诉求、卡点、协作边;
      3. 下级分享:痛点、目标、利益发展。
  2. 知识容量
    1. 了解用户的最近发展区,基于受众现有知识水平一点一点往前迈进。—— 因材施教、因人而异
    2. 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;知识的准备需要遵循这样的逻辑与原理。
    3. 通过模仿示范、列举实例、启发式提问、集体活动等,不断扩展知识舒适区的内容。—— 因材施教、循循善诱
  3. 干湿比例:
    1. 实施手段:适当幽默调侃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或课间休息
    2. 如何把握度?原则:能够抓住注意力的前提下,短则/湿货越少越好。
  4. 顺序结构:导讲复测

最近发展区理论 —— 维果斯基(Lev Vygotsky)

注意课程中:

  • 指出:指出要点
  • 示范:让受众看到样子
  • 实践:让受众结合理论要点进行实践

最终目的:帮助受众群体从下限达到上限,不断突破。—— 以学生为中心,让学生掌握知识、改变行为。

三、如何设计课程结构与逻辑

所有的课程,最重要的目标不讲了什么,而是你的听众学到了什么,受众听到的、学到的取决于内容准备了什么,内容的展现形态和结构是什么。

3.1 课程结构

最简单的展示/沟通结构是:总分总。

  1. 总:给课程目标定基调。核心线索,核心目标。没有一个目标课堂所有点就会变得非常发散。
  2. 分:逐级展开、加数字强提醒;
  3. 总:总结提炼、核对重要信息。

沟通要点:

逻辑能够带来效率。

  1. 沟通问题要及时、直接、有效。
  2.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、触及本质、直击核心诉求。
  3. 讨论解决方案是充分信任、不提假设不可控因素
  4. 回应解决方案要干脆利索、阐明后果。
  5. 对事不对人,沟通不带抱怨情绪。

3.2 展示逻辑

标准课程/展示 MVP 的基础展示逻辑:

  • 导:导入,可以通过回顾、故事、场景、话术导入课程内容。导入的目的是让听众进入一种场域与状态。
  • 讲:取舍、详略、顺序。
    • 取舍取决于总分总结构里“总”的核心目标;
    • 详略分配考虑重难点,重难点详讲,其他略讲;
    • 内容组织顺序,最常见的顺序是从“舒适区”到“最近发展区”,也可以反过来,先抛出难点再引导回舒适区。
  • 复:复习(学生),重复/回顾难点(讲师)

四、如何包装课程形式与呈现

4.1 语言包装

Language is power. 语言就是力量。

  • 语言输出
    • 展现细节:对于阐述的内容进行无比细致的阐述和分析。细节决定成败,细节会打动人心
    • 表达感性:表达感性是就是将自己对这件事/内容的感情合理地表达出来,进而影响受众。
    • 构建冲突: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冲突,也可能是认为制造的冲突;可能是结构性的矛盾,也可能是一些组织结构上的问题,亦或一些知识本身存在的制约。
    • 提炼升华:对于所讲的内容能不能有超脱出这个知识本身更高层次的道理出来。
  • 情感输出:就是真实把情感爆发在最有力量的语言上去。
    • 例如:不解释。降低智商差,将情感注入到不需要理解的语言上,例如:滚。语言上走极端 —— 极端表达带来极端的效果
    • 情感输出是带有目的,不是情感宣泄。
  • 逻辑输出:即所讲的内容有分类、定义、推理、论证等语言表达逻辑。
  • 行为输出:明确指令输出课堂控制行为,还有结果公示、监督反馈、查漏补缺。通过语言输出来指导听众输入,(影响到受众的行为,例如受众欢呼、鼓掌等)

4.2 语言呈现

前两点为基础,后两点进阶。

  1. 解释力 —— 精准。
  2. 陈述力 —— 精炼。
  3. 感染力 —— 精彩。
  4. 说服力 —— 精妙。

呈现的极致:煽动力

4.3 幽默元素设计理论

  • 形式 —— 夸张呈现
  • 内容 —— 出乎意料

4.4 互动

在课程结束或开始时设计与受众群体互动。

五、还原一个真实的课堂:教学七步法

5.1 教学七步法

每一步都有一个小目标/要达成的效果

  1. 进门测:发现学生的问题、刺激学生的意愿;通过考试发现学生的问题,发现下限,找到上限。
  2. 授新课:激发兴趣、传授知识、落实行为。
  3. 课堂落实:讲练结合,形式多元化。
  4. 查漏补缺:别人的舒适区是他的焦虑区。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学生定制一些联系
  5. 出门测
  6. 课后落实:强化知识、巩固方法、掌握应用。
  7. 结果公示:监督鼓励、告知方法、正向反馈。

只要是手段/方法,就存在比当前更优的,而目的只有一个,永远不会变。

5.2 解决学生的问题

  1. 意愿层面:成就感、激励 —— 游戏。
  2. 意识层面:不提类型的知识所需具备的熟练度有不同的要求
  3. 方法层面:信息提炼、口诀、正反举例…
  4. 行为层面:落实跟盯、效果反馈。

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、定制化的(千人千面),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。

六、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与优秀课堂的标准

6.1 教学基本环节

  1. 备课
    1. 备教材
    2. 备学生,学生的上下限。
    3. 备教法
  2. 上课
    • 根据课程目标分类:传授新知识、巩固新知识、培养技能技巧课、检查知识课
  3. 作业布置与批改:因人而异,因时制宜
  4. 课外辅导:提高上限,补齐下限。
  5.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:考核结果和标准。没有评价标准的考核最终都会流于形式

6.2 一堂好课的定义与标准

  1. 目标明确:使-动表达,使学生掌握 xxx 的应用
  2. 重点突出
  3. 内容正确
  4. 方法得当:通俗易懂,简单得当。普适的方法与特定场景的方法的权衡。
  5. 表达清晰:打磨语言、逻辑推进
  6. 组织严密:课程节奏控制合理、张弛有度。最理想的情况是听的轻松愉快又学到的知识。
  7. 气氛热烈:充分调动积极性,形式多变。

七、教学与备课进阶过程:七步迭代法打磨课程

备课:备教材、备学生、备教法

7.1 打磨思路

如果将备课分成广义和狭义,那么:

  • 狭义课程资源:能够形成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,知识、案例、实验、考题。

  • 广义课程资源: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。例如:视频、动画、科普、新闻。

案例/资源是否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? —— 常思常新

课程内容顺序:知识点衔接过渡。 —— 所练即所讲,所讲即所练。

7.2 一堂好课打磨的过程

  1. 发现问题:听众中心、自我归因 —— “我这个地方有讲明白吗”,而不是“你听明白了吗”
  2. 设定主题:设定目标,没有目标就会无的放矢
  3. 分析现状:独立思考(深入挖掘原因,不要听信感觉或经验)、深入挖掘
  4. 探究原因
  5. 确立方案
  6. 实施方案:落实操作,注重细节
  7. 确认效果:根据设置的目标检验效果

八、如何设计课程亮点与互动:锁定学生的注意力

亮点: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,听完之后觉得有所成长、收获。

8.1 增加课程亮点的一些方法

  • 生动形象的例子:运用生活中的例子
  • 带有幽默感的调侃语言
  • 直击要点的顿悟理解
    • 将抽象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
    • 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
  • 高效解决问题的步骤口诀

8.2 课堂互动与提问设计的一些方法

最有效的互动方式是提问

  • 找准提问设计的切入点
    • 新旧知识链接点
    • 教学环节关键点
    • 学生普遍疑点
  • 围绕目标设计提问线索链
    • 区分类别
    • 按类提问
    • 逻辑排列
  • 根据互动反馈延伸问题面
    • 发散思维
    • 结合考点
    • 回归实际

8.3 以学生为中心,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

教学最终的结果是希望学生能够自我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。 —— 终身学习能力
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

三种习惯:

  • 课前预习习惯
    • 核心是强化成就感、降低挫败感(学生)。
  • 课上思考习惯
    • 主动引导、闭合互动提问。
  • 课后复习习惯
    • 强化知识掌握与应用。

三种能力:

  • 专注力:设定小闭环目标,逐步达成
  • 自驱力:不断激发学习意愿、自我驱动
  • 规划力:合理利用课前、课中、课后时间、提高效率

九、其他


Top↑